起名网 > 百家姓 >

杜姓族谱字辈排行

| 淑娟

杜姓作为我国一大多源流、多民族的中华姓氏,在民间的说法也有很多,相传该姓氏源自于杜康、姜姓、祁姓和外姓的改姓,今天小编整理了杜姓族谱字辈排行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杜姓族谱字辈排行

杜姓族谱字辈排行

四川成都、蒲江杜氏字辈:“百宝万永金支君登魁胜洪文世班长家国济龙昌中贤乃有光三春恩普照兰贵子莲方”。

四川巴中杜氏字辈:“引元挺继仙”。

四川达州杜氏字辈:“荣华天然生来之梦阳春成林长万物才能德胜金”。

四川南充、嘉陵杜氏字辈:“世友文培大长生正国心”。

四川西充杜氏字辈:

锅底杜支派:“三生仁泽仕永照国家祥”

锅边杜支派:“帮福正大根本枝繁叶茂盛”。

四川苍溪杜氏字辈:“光英美红先青春林中天文明兴万国九州少长安”。

四川旺苍杜氏字辈:“春芳茂柏怀长流福自开文光昭万代”。

四川合江杜氏字辈:“光绪文朝凤来翔豫章儒学显明良安邦定国传清盛志士贤才启烈长”。

四川泸县杜氏字辈:“道希桂绍云从宗启所天永登草之文美元邦玉明家必富泽大世怀华忠孝廉仁礼诚信勤俭发展智承先德秉宗庆家华”。

四川阆中杜氏字辈:“中元有本先仕朝凡”。

四川蓬溪杜氏字辈:“天尚文明安邦定国”。

四川遂宁杜氏字辈:“福国鹏文占年光世永传鸿维思大本富贵启先贤德孝多明润忠箴显志坚仁翔开甲第道聚广庚元礼正嘉清顺廉平尚守全时和丰裕远瑞满泰绵延锦绣成金璧功勋胜雨田乾纲匡定一万代乐尧天”。

四川广安杜氏字辈:“奉先宜全孝”。

山东济宁杜氏字辈:“尚培市西绍明现宝传如甲运文官富礼昌”。

山东莘县杜氏字辈:“英茂润达……”

山东潍坊杜氏字辈:“广传伟业在崇辉锡玉门”。

山东莱州杜氏字辈:“炳宝宏健……”

山东淄博杜氏字辈:“荣业所基曰严与敬”。

山东新泰杜氏字辈:“玉迎田恒洪学”。

山东高密杜氏字辈:“士守毓兴有智全述传官万兆祥瑞”。

山东邹平杜氏字辈:“景计洪化圣文佃清相成”。

山东临沂杜氏字辈:“殿洪元庆家广希达宝富昌”。

山东章丘杜氏字辈:“象曰儒继光庆元”。

山东汶上杜氏字辈:“世绍宗文广庆启炳英继昭亭”。

山东杜氏一支字辈:“少宗文广庆启秉英绪”。

湖南长沙、四川西充杜氏字辈:“育永代天高”。

湖南桂阳杜氏字辈:“温良恭俭让和子均白亮万帮钦倚宗义友思文才朝廷国明显仁礼智信世忠孝维行本修齐立志功诗书随统绪富贵定兴隆”。

湖南常德、永顺、大庸杜氏字辈:“汝门思高应廷一希子政之仕天上大全安治必定忠孝承家国诗书润泽长历培心记得世代永回光”。

湖南宁乡杜氏字辈:“仕起诗学名振楚邦永守先业克绍前光庭泽朝宗益盛理建丰章忠孝传家大经纶济世昌耕读贻谋远宽和德量深人文期蔚显培植贵殷勤”。

湖南华容杜氏字辈:

新河、南堤支派:“可方敏迎庭余维学重习远达龙盘图圣贤礼义兴肇仁光世泽杰菊贯群英”

坝上、沔阳支派:“秀国文郎友金允梁世士景仰延年纪康立家贤子佐治永良同宣令泽盛誉远扬仁爱敦厚礼义昭彰英俊建业雄伟安邦棠棣青翠兰桂芬芳珠联璧合长发其祥”。

湖南平江杜氏字辈:“世德源流远家声衍庆长诗书开圣道端彩永呈祥”。

湖南双峰杜氏字辈:

大水头支派:“文伯仲叔遵崇寿世子希一天星斗献荣胜德朝元肇业宗先祖传家重典章光明隆显达永代启繁昌”

大木冲支派:“太友宗祖志文庭永显兴万春荣世载安邦定国民祚启声扬远功成佑后昌祥发从周汉勋猷盛晋唐凤林遵先训继美焕天章忠孝传家久承业增锦绣诗书开俊爽群芳震环球”

永丰支派:“天起兴洛广仲正再宗泉献代应自贤忠信成祖武世泽永昌绵”。

湖南新化杜氏字辈:“传家诗礼重芬烈孝开先祚启馨名远功成佑后贤祥发明周汉宏猷显晋唐麟凤宗遗训继美焕龙章”。

湖南澧县杜氏字辈:“世昌必佳慎修方登谟烈名显继先祚运承宏启武步作升朝”。

湖南沅陵杜氏字辈:“汝门思高应廷一希子政之仕天上大全安治必定忠孝承家国诗书润泽长历培心记得世代永回光”。

湖北襄樊、南漳杜氏字辈:“光贵文明……”

湖北宜昌杜氏字辈:

一支:“敬祖发祥远三之启瑞常清明成家礼国正振纲尚”

二支:“子弟运发云开国乘家久万代齐文明”。

湖北当阳杜氏字辈:“国永昌学宗贤良”。

湖北秭归杜氏字辈:“然学玉秉章敬祖发祥远三支齐会堂国震振纲常”。

湖北孝感杜氏字辈:

一支:“文金国正天星元明崇贤登良”

二支:“奉先宜全孝立功在秉中廉能今古重节义本源同”。

湖北枣阳杜氏字辈:

杨当分支:“世思龙光毓培应瑞呈春敦典隆治体显荣积庆新”

七方分支:“世思龙光毓培从先进立向山享定里可卜居志(自)安”。

湖北大冶杜氏字辈:“宗国之有德世守发祺祥熙光荣大定家学文才合”。

湖北荆州杜氏字辈:

一支:“光宗在茂行”

二支:“忠孝印文章”。

湖北杜氏一支字辈:“贵显耀先开元同志”。

安徽合肥杜氏字辈:

一支:“国正天心仁爱绍先忠正立业”

二支:“华崇明守世道”。

安徽贵池杜氏字辈:“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彦克必邦文应宗尚善芳以远伯仲惟和德可荣守正谦恭诚有志安朝康国曰良臣思昌一本传贻永懋继纯禧景万龄”。

安徽凤阳杜氏字辈:“凤书永兴……”

安徽寿县、六安杜氏字辈:“丁昌元万世”。

安徽怀远杜氏字辈:“相怀春文……”

安徽肥东杜氏字辈:“国正天心仁爱绍先忠正立业”。

安徽定远、霍山杜氏字辈:“忠孝传家广仁让继世长”。

安徽淮北杜氏字辈:“学林金玉满堂红”。

辽宁建平、山东海阳杜氏字辈:“九万春占向景”。

辽宁兴城杜氏字辈:“长西维尚治丙聿茂畋廷英佐忠善书仲智孟克明”。

辽宁丹东杜氏字辈:“万世永国……”

辽宁辽阳杜氏字辈:“春永振洪兴”。

辽宁大连、金县杜氏字辈:“文成盛永秀本龄正贤芳诗书记世长”。

辽南杜氏一支字辈:“文永奈国景成全万世英日新传道德”。

江西上高杜氏字辈:“传家唯礼乐华国在文章书香诗克肇百世定流芳”。

江西宜春杜氏字辈:“维本芝隆世美克少经文纬武辉光远照”。

江西永修杜氏字辈:“孕育有成才中和景象开”。注:该支杜氏为杜甫后裔。

江西武宁杜氏字辈:“中华太道开罗方”。

江西杜氏一支字辈:“家学渊源照祖德世传”。

注:该支杜氏亦为杜甫后裔。

陕西榆林杜氏字辈:“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树培礼(应)庆玉功昌”。

陕西打锅杜杜氏字辈:“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陕西延安杜氏字辈:“浩如维良聿修成方善实呸应”。注:杜聿明属于该支杜氏家族。

陕西南郑杜氏字辈:“阳树德建自”。

江苏南京杜氏字辈:“宝昌成先泽”。

江苏沛县、山东曹县杜氏字辈:“庆长文明尚运楼”。

江苏徐州杜氏字辈:

一支:“崇玉庆长文明成运”

二支:“方义长存永合元良”。

江苏邳州杜氏字辈:“敬笑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江苏苏州杜氏字辈:“兴广发其祥”。

云南永胜杜氏字辈:“印如才灵秀士学正文章祖心永向友国朝十年亮”。

云南昆明、禄劝、大理杜氏字辈:“凤朝田正志”。

云南杜氏一支字辈:“万维代怀朝君思成应远孝义”。

重庆云阳杜氏字辈:“亭治征折春方国穆文印忠怀福禄寿山海万联新”。

重庆铜梁双山、沙田坝、圣灯铺杜氏字辈:“天朝登仁延世泽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礼义万代赐昌宁永远荣华盛乾元亨利贞”。

广西北流杜氏字辈:“仕林传诗典世”。

广西凌云杜氏字辈:“世子方显明守应国仕庭文成智才学实友万宏云”。

河南邓州杜氏字辈:“志林永广建国德廷人泽走传申成心”。

河南鹤壁杜氏字辈:“元科希荣增玉”。

贵州赫章杜氏字辈:“子元开进兴文发照礼廷祖宗恩德厚”。

河北河间杜氏字辈:“德曾士良天”。

浙江玉环杜氏字辈:

行派:“崇宗世永文昌华国俊敏盈廷书香馥郁”

字派:“圣广兆明英宜恒献道学儒生兰桂荣显”

重庆铜梁杜氏字辈:“陪锦清幕……”

广东连南杜氏字辈:“茂斐元秀荣开明招日月”。

福建厦门杜氏字辈:“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诗书开世业亦代振文章顾鸿名儒起拖青拽紫长”。

内蒙古喀喇沁杜氏字辈:“广传伟(万)业在崇辉锡成基治世长发桂泰灿生荣培”。

北京杜氏一支字辈:“春景本堂直”。

宁夏同心杜氏字辈:“世仲生章宏”。

甘肃榆中杜氏字辈:“商建国守有重世祖发”。

黑龙江兰西杜氏字辈:“继万春宏……”

杜氏一支字辈:“正应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国胜显名直至上朝廷”。

杜氏一支字辈:“敬孝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杜氏一支字辈:“荣华富贵春”。

杜氏一支字辈:“凤尔之良启大家言祖永儒伦守先志成国开光兴后继有人”。

杜氏一支字辈:“忠厚肇基启佑荣昌敦崇礼义扶正纲常遵守祖训世继贤良求锡尔福长发其祥”。

杜氏一支字辈:“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杜氏一支字辈:“继以中正维广启祥志在敬承作述有方”。

杜氏一支字辈:“开学廷通恒心有家乃长仁之保国忠良”。

杜氏一支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贵此纪长”。

杜姓简介

杜姓是多源流、多民族的中华姓氏。其来源有杜康、姜姓、祁姓和外姓的改姓等多种说法,尊杜伯或者杜康为得姓始祖。春秋战国时期,杜姓人已徙居到湖北、山东的部分地区。西汉时,形成了京兆杜姓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杜姓为躲避战乱南迁,并在当地形成大族。宋元时期,杜姓人南迁者渐多。明清时期,南迁至闽、粤一带的杜姓人有迁至台湾者,有的远播海外。

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9位,历史上杜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官员杜延年、唐代诗人杜甫、杜牧等。

杜姓的起源

1.出自唐杜氏,为帝尧裔孙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

黄帝姓姬,其后,他的25个儿子又形成14个姓氏。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汪龙(居于今河南淮阳市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唐杜”为姓。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帝”都有称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县)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

姬姓(或祁姓)尧的氏族部落在迁徙中不断发展,活动范围不出今河南、山东、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动地域亦较多,地名随族迁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东唐”,以及山东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众部落首领推举为“帝”后,定都于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帝尧聪明通达,善于团结天下各部落,又带领百姓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从事制陶器和货物交换,掌握天气变化和春夏秋冬时令,又不误农时地劝民播种、收割,使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合和万国”。帝尧又信任和重用华夏、东夷的部落首领,带领百姓导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为“文祖”。正因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禹王又封帝尧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20里的故唐城),称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说:“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有晋水。”禹初都于今山西临汾市,不久,又迁都于今山西夏县,再迁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他封尧的后裔于晋南,一是说明对帝尧的尊奉,二是说明对尧、舜故都地区的重视。“晋南有汾水,尧舜禹为都”,就反映了晋南在古代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国传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过黄河,定居于今河南鲁山县的刘村,更姓刘氏。其后,刘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刘国。刘国贵族刘累被夏王孔甲(都于今河南偃师市二里头)任命为驯养龙的官员。因他曾从师于豢龙氏,故孔甲封刘累为“御龙氏”。龙本是炎黄以来华夏族的图腾崇拜物,被崇奉为“神龙”,神圣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却以死去的雌龙(母龙)肉食之,味美无穷。他又令刘累另外寻找雌龙驯养,供其食用,刘累知难以找到,必被孔甲处死,便悄悄逃回刘国。夏王孔甲怒,灭其祖先的姬姓唐国,余众四散,一支余众乘夏末之乱,在今山西太原复建立弱小的北唐国,以与翼城故唐国相区别。

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王朝后,都于西亳(音博Bo,今河南偃师)。鲁山的刘国(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视夏王朝,所以在成汤灭夏时,均纷纷归服于成汤。史书记载,夏王桀被商军打败后退守于鸣条(今山西夏县故夏邑城),商军追击并包围了夏墟,故唐国余众做内应,助商汤军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劳。因而商王汤又恢复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国,称“南唐”。商王汤又灭亲夏王室的韦(亦称豕韦,彭祖后裔)国,封刘累的后裔于韦,恢复其祖姓姬或祁,仍称韦(或豕韦)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50里废滑城,今名妹村)。

韦国、南唐、北唐忠于商王室,关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而更名殷朝后,晋南成为殷的王畿地,与唐国的关系更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等记载。专家们认为这个唐国指的是“北唐国”,当时国力比较强盛,南唐国则比较弱小。殷王武丁时,迁封韦国国君刘(姬)贡于夏墟(今山西夏县),称唐国(西唐),封其子于韦(豕韦),成为子姓韦国。这样一来,商代时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姬(或祁)姓唐国,国君均为帝尧的后裔。

周成王时,亲商的西唐国暗中参与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被周公旦大军征服,强迁于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的镐京村)东南的杜村(今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封其弟姬虞于唐 (今山西夏县),称唐叔虞,国号仍为唐,后改称晋国。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于此,其图腾崇拜为杜树(古称甘棠树,今称野刺梨),遂将居地称“杜”。唐国迁于杜地时,国君为姬(刘或祁)晖,依附于周,更国名为杜国。姬晖娶王氏女为妻,生子姬智。姬智妻魏氏生子姬皙,晳妻金氏生子姬贯。贯妻熊氏生子姬行义,行义妻姜氏生子姬知。知妻魏氏生子姬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姬聪,聪妻曾氏生子姬伯。伯为杜国国君后,称杜伯国(非西周的伯爵国),人口已较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已较强盛,成为周王朝的亲近国。于是,周宣王召杜伯入王室做官,封为“伯”爵。这就是《汉书·高祖本纪·赞》记载晋国大夫范宣子所说“祖自虞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的发展史。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对这段话注释说:“唐、杜,二国也。殷末,豕韦氏徙于唐。周成王灭唐,迁至于杜,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视杜国时,就住在杜伯家,还令工匠铸铜礼器相赠送,关系相当密切。

周宣王时,唐杜国君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是个正直的人,拒绝了女鸠的勾引,女鸠恼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负她。周宣王轻信了女鸠的话,就把杜伯抓起来处死。杜伯被屈杀死,他的子孙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国为氏,称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应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地设置杜曲一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史称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主要组成部分。

2.相传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炳的后代杜康。

杜是始于酿酒鼻祖的姓。据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先秦时期杜姓已播迁在现在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姓在现在河南境分布较普遍,陕西西安杜姓比较兴旺。杜姓在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到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3.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族人,后汉化改革时改汉字单姓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明代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陆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国广东大埔县人曹传美(改名杜埃)、河北饶阳人王润象(改名杜澎)、湖南宁乡人戴杜波(改


11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