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百家姓 >

郑姓24个字辈是什么

| 淑娟

郑姓24个字辈是什么

起、洪、惟、木、庭、世、光、先、祖、德、开、泰、如、荣、昌、满、朝、诸、子、贵、礼、义、定、家、邦。

郑姓的发展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郑姓寻根溯祖

1、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郑氏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史书》记载:“以国为氏,源于姬姓”。历史传说的农业神是后稷,其母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帝喾的元妃。《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是黄帝的曾孙,可证,炎、黄二帝,是郑姓“血缘始祖”。《史记·郑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均有记载:“韩灭郑后,郑国幽公,子,鲁率族人东逃陈(淮阳)、宋(商丘)之间的一小城---启封故城避难,后裔思念先人缅怀郑国,便以国为氏,姬姓改郑姓”史有郑姓。

2、另一支汉族郑姓源于地名,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南郑,是西周王室卿士周桓公的封地。周桓公名叫姬揭,是周考王姬嵬的弟弟,被周考王封于周王室成周京畿内(今河南洛阳),以续周公之官职,史称周公国,亦称“西郑”,以便与位于河南的郑国有所区别。周烈王姬喜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尽出韩国大军灭了历史悠久的郑国,郑国王族、国民有大量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地区者,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今陕西汉中),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在典籍《一统志》中称:“南郑,古褒国附庸之邑。桓公殁,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后为县名。今属陕西汉中府。”在周桓公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郑氏。西郑传至周惠公,他封自己的小儿子姬根于巩(今河南巩县)以奉王号,号东周惠公。周显王姬扁二年(公元前367年),周惠公去世,其少子在东部争立,而赵国君主赵敬侯、韩国君主韩哀侯分别用武力加以支持,周公国遂分裂成西周、东周两个小国,东周君主就是姬根,在赵、韩两国支持下与周显王分庭抗礼。在秦庄襄王赢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公国被秦国所灭,其王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也迁逃至南郑,亦以邑名为姓氏,称郑氏,与前郑氏实际上还是同宗同源。

3、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新罗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大肆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一百九十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一百四十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氏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氏、李氏、崔氏、朴氏并称为朝鲜族五大姓。第一个得到“郑”字为氏的,是新罗六村长之一的池白浩,得封后居于庆州(今韩国庆尚北道),其子郑熙文后出任新罗国安逸护长,当时新罗国迁都于庆州,郑氏改封在东莱(今韩国釜山金井山城),此后逐渐繁衍成一个较大的郑氏族群。后来,高丽朝鲜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氏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氏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氏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另外,在宋朝时期,有郑臣保在李王朝时期出使朝鲜,后留居于朝鲜半岛的瑞山(今韩国忠南道瑞山),生息繁衍,形成又一支庞大族系的郑氏,著名的郑律成(郑富恩)就出自郑臣保一系。

4、源于蒙古族,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宝里吉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统治下的博勒和部,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or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⑵.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以地为姓,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engne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满语为Giri Hala,汉义“正”,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纪氏、郑氏。⑵.满族郑佳氏,满语为J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⑶.满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满语为Bir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异氏、郑氏等。该支郑氏始祖为弼噜·郑德,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叶赫城,清康熙年间从征吴三桂阵亡,赠云骑尉,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郑氏,世代相传至今。

6、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郑氏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称增斯恩氏、或赠坷斯氏,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氏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7、源于哈尼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哈尼族郑氏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郑姓的君王

一、恒公(在位公元前806一前771年)

周宜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庶弟友于郑(陕西华县东),称郑伯,是建立郑国的第一代国君.谧号桓公。

桓公三十三年,周幽王任命他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他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第二年,因幽王宠幸褒拟,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见王室日非,听从了太史令的建议,于周幽王十年(前772),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河南密县东南)、郐(今河南荥阳北)献出的10座城邑,.成为后来郑国的基础。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追杀于骊山之下,桓公在保卫战中为国殉难,在位35年。

二、武公(恒公子,在位公元前770-前744年)

桓公子,名掘突,郑国东迁的开拓者。

他与晋文侯辅佐周平王迁都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因功继任司徒之职。

武公以京城为郑国首邑.先后消灭了虢国、郐国。后又将周围的八个小国纳入郑国版图,政治、经济、文化逐渐繁荣,使郑国成为春秋十二大国之一,史称《武公之略》。

后因周平王收回虎牢之地,在郐国故城交流砦地方另建新都(今河南密县东南),从京城迁入郑国的第二个都城。

夫人武姜,生子寤生时难产,后生子叔段时顺产,十分喜爱。

公元前744年,武公病.夫人求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不听,立寤生为太子。同年武公逝世,在位27年。

三、庄公(武公子,在位公元前743-前701年)

武公长子,名寤生。

庄公元年,封弟叔段于京城,号大叔。

叔段到京城后,整顿军备,与母武姜密谋袭击郑都。

公元前722年,叔段发兵攻郑,被郑庄公打败。

京城人民又背叛了叔段;他逃到鄢.邑百姓溃逃,叔段逃亡卫国。

庄公把武姜迁徙到颖城,发誓说:“不到黄泉,绝不见母也。”

一年后,庄公后悔,想念母亲。他听从颖考叔的计谋,掘地至泉,遂与母相见如初。

庄公继武公为周平王的卿士,掌握朝政。平定叔段叛乱后,内部稳定,国力渐强。他“不供王职”,并侵犯周室畿地,取其禾。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虢、卫讨伐郑国。庄公领兵还击。大败桓王军队。郑将祝瞻射中桓王手臂,并要继续追击桓王。庄公阻止说:“侵犯长者尚且要遭到责难,何况欺辱天子呢?”庄公深夜派上卿祭仲去探桓王箭伤。

庄公娶夫人邓氏、雍氏,生子四:忽、突、子亶、子仪。公元前701年5月,庄公逝世,在位43年。

四、昭公(庄公子,在位公元前701-前695年)

庄公长子,名忽。公元前701年5月即位。

因庄公夫人雍嬉为宋国人,有宠于宋庄公,欲立其子突为国君。

9月,宋庄公将郑国相国祭仲诱骗到宋国扣留,说:“不立突,将死。”并抓了突,索取贿赂。

祭仲与宋人结盟,拥戴突回国,立为厉公。

昭公听说祭仲与宋国结盟,要立其弟为国君,遂逃往卫国,在位仅3个多月。

厉公即位后,祭仲专权。厉公四年(前697),厉公谋杀祭仲事件暴露,出逃蔡国。

6月,昭公复入郑国为国君。

昭公为太子时,曾反对立高渠为卿。及至昭公复立为君,高怕昭公报复。公元695年10月,高渠弥与昭公出猎,乘机将昭公杀死,立昭公弟子亶为君。

昭公前后两次在位不到3年。夫人雍氏、方氏,生子宏。

五、子亶(昭公弟,在位不到一年)

庄公三子,名子亶,昭公之弟。

公元前695年10月,高渠弥杀了昭公后,与祭仲二人不敢接纳厉公,改立昭公弟子亶为国君。

子亶元年(前694),齐襄公大会诸侯于首止,邀子亶赴会。齐襄公在做公子时,子亶曾与相斗,双方结仇。祭仲劝子亶不要去赴会.子亶不听。祭仲称疾不行,渠弥相从。子亶到了首止,又未向齐侯道歉,齐侯很生气,就设下伏兵杀死了子亶,在位不到一年。

六、子仪(昭公弟,在位公元前693-前680年)

庄公四子,昭公最小的弟弟,原在陈国做人质。

子亶被杀后,高渠弥从首止逃回,与祭仲计议,把子仪从陈国请回,拥立为国君。

公元前682年,祭仲去世。他与高渠弥两人弄权害国,使郑国四公子互争王位。子仪虽然在位14年,但无所作为。

公元前680年6月,大夫傅瑕与逃亡在栋邑的厉公结盟,杀死了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厉公从栋邑回国即位。

七、厉公(昭公弟,在位公元前680-前672年)

昭公之弟,庄公次子,名突。

公元前701一前697、前680一前672年在位。

厉公四年,祭仲专权,厉公使其婿雍纠杀祭钟。

纠妻知道,问她的母亲说:“父与夫孰亲?”母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己,何可比也!”纠妻遂告知祭仲。祭仲即杀死雍纠,弃尸于市。

是年夏,厉公出逃于蔡国。9月,移居郑国边邑栋(今禹州市)。

公元前680年6月,厉公诱哉郑国大夫傅瑕,与之盟誓。傅瑕被释放回国后,杀死郑子仪及其二子,迎厉公回郑国即位。厉公遂即杀死傅瑕。

厉公执政后,整顿内部,除奸治俊,弘扬正气,唯尊一君,为后世文公的统一中兴,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675年,周王室发生王子颓政变,周惠王被赶下台。翌年夏,厉公迎周惠王居于栋地。厉公与歌叔出兵攻打周王子颓。第二年(前673)取得胜利,杀死王子颓,迎入周惠王。

672秋,厉公病逝,先后两次在位共11年。

批吕、李、沈.牛子三:孺、捷、顽。

郑姓的历史名人

郑 旦: 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 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 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 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 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军防录》。

郑 泽: 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 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 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 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和: 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 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 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 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100227